文:余小蟲蟲
01
話題從幾年前的「空魚缸」事件講起。

「空魚缸」事件是2016年的一則新聞[1],報道了國內一些超市年底發生的怪事:生鮮區賣魚的缸總是空的,市民買不到活的淡水魚。後來據悉,12月恰逢相關部門對活魚進行檢測,大部分淡水魚體內藥殘、農殘、重金屬殘留恐怕難過檢,超市們心知肚明,乾脆「空缸」以待。養魚戶可採取一種方法把淡水魚內毒素降到最低,就是把收回來的魚進行「辟谷排毒」:不投食2到3周,同時以淨水急流攪動,令魚日夜遊動,脂肪迅速燃燒。通常這樣下來,一條足4斤魚最後變3斤不到,損耗極大、成本貴,老闆們不願做。既然魚能這樣排毒,今天就延展到不少排毒飲食上,如開啓低脂純素、輕斷食、全蔬果餐模式後經常有朋友咨詢,有出疹、嗜睡、疲倦等症狀是怎麼回事,籠統地稱為「排毒反應」 合適嗎?小蟲觀點:排毒反應,部分原因可解釋為脂溶性毒素隨著脂肪燃燒而釋放。魚排毒例子很好說明瞭,脂溶性毒素大部分來自環境污染物的富集,通過限制熱量、燃燒脂肪,毒素釋放到體內再排出,就能達到降低體內毒素的結果。
對於人體而言,體內毒素部分稱為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是指進入食物鏈的人造化學物質,包括各種殺蟲劑和生產過程中污染等。POPs多積聚在脂肪組織內,具有很長代謝週期。減肥會引起POPs被迅速釋放,導致血液濃度一過性或長期升高。POPs中毒症狀表現為皮膚光敏、體虛、眼皮腫、手掌出汗、紅疙瘩;重者則惡心、嘔吐、肝腎功能下降、水腫、咳嗽、胃腸道功能紊亂等[2]。 那麼真的有證據表明,減肥者會因脂溶性毒素不斷釋放,檢測到較高的POPs含量嗎?——是的。在2011發表在Int J Obes《國際肥胖雜誌》上一項研究,比較了1100位成年人在10年內體重變化和血液中7種POPs關係後得出,10年內減重10公斤以上者,血液中POPs水平最高;而增加10公斤以上者POPs最低[3]。如果說10年干擾因素複雜,那一年半載短暫的減肥呢?很不幸,經減肥手術「狠狠」減了肥那些人(平均減重32公斤),一年內血液的POPs水平顯著增加[4]。母乳餵養也是排毒過程,對經過干預後體重減輕的哺乳媽媽更是如此,平均每周減去0.45公斤者,乳汁PCB(多氯聯苯)的濃度明顯提高,且與減重程度呈正比[4][5]。既然這樣,排毒期延續多久呢?會不會長期不斷?一項研究表明,雖減肥三個月觀察到POPs水平上升,但5年後,無論繼續減重或體重復原者,相比增重者的POPs水平沒有差異[6]。綜合來看,排毒期持續多年不息似乎難以成立;但能確定的是,短期快速減重會顯著升高毒素在血液中水平。 脂溶性毒素主要來自食物鏈上層的富集,也就是動物性食物是最大源頭之一,切換到無肉健康飲食,特別是低脂純素是可以「雙向排毒」,一方面通過燃燒多餘脂肪,另一方面降低脂溶性毒素攝入,來達到POPs最終水平的不斷降低。 「排毒反應」或是真實存在的,且理論上體重越重,以前攝取越多高污染食物,減肥程度越大,「排毒反應」往往越嚴重。為了讓排毒期盡量縮短,更徹底,我們需要的不是掩耳盜鈴,用體脂把毒素不斷包裹起來,而是盡早、盡量避免富集環境毒素的動物性食物,尤其是魚。馬上採取潔淨的植物性飲食、積極運動、加上熱量充足、循序漸進,這樣的排毒,才是徹底,最快速,症狀最溫和的身體清掃方式。
鄭重提醒:本文僅從營養角度分享,無意對疾病進行任何替代性治療之意,請勿嘗試以此方式替代任何正常、必要的醫療措施。
[1]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61125/something-is-wrong-fresh-fish-vanish-from-beijing-stores-raising-suspicions/ 紐約時報中文版[2] https://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chemical-risks/pops/en/
[3] Int J Obes (Lond). 2011 May;35(5):744-7. doi: 10.1038/ijo.2010.188.
[4] 2018 May 1;622-623:1317-1326. doi: 10.1016/j.scitotenv.2017.11.241.
[5] Chemosphere. 2016 Sep;159:96-102.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16.05.077.
[6] Cent Eur J Public Health. 2015 Sep;23(3):214-7.作者簡介:余小濤,暱稱@余小蟲蟲,曾從事食品、營養、母乳推廣工作,9年純素及生機飲食,聚焦消化道健康飲食研究,任多個社群的公益顧問。
文:余小蟲蟲;圖片:網絡 文章鏈接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