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心裡有很多負面情緒。 碰到事情總是往壞處想,擔心疾病沒有辦法控制,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上週日的控癌讀書會,慈力的心理諮詢師王泓老師細緻解答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會焦慮?
生病後,擔心疾病沒辦法控制,這種焦慮、恐懼、無助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當它出現的時候,都是我們對所面臨事件的真實感受。 我們只有接受這些感受的合理性,才能有能力面對引發情緒的事件。
在治療過程當中,我們既擔心某些治療會失敗,又對疾病的治療充滿期待。 當不確定這種期待是否能達成時,往往就會對治療非常焦慮,焦慮會引發自我設定壞結果的恐懼。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這麼焦慮、擔心不好的結果出現?
在治療的每個階段,我們無法接受不理想治療結果出現,就總會想最壞的、不想要結果,啟動自我保護系統,否定患病和不理想治療結果的事實,不由自主地會阻抗這個結果。
當我們碰到問題時,大腦總會自動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每個人都會啟動自己熟悉的應對方式。 這就是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面對問題的應對能力,源於我們不同認知模式。 但當面對重大疾病或創傷性事件時,每個人情緒反應都是都是否定和阻抗的。
阻抗來自於深深的恐懼
怎樣能理性地評估疾病,決定了我們是否有能力面對、接受患病的事實。 每個人的疾病狀態不同,認知模式不同會導致對治療結果的期待不同。只有在穩定的情緒狀態下,才能理性地評估疾病,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案和應對方法。
因此,對治療結果的評估,正常的擔心是合理的,但要察覺的是:是否放大了對自身疾病的恐懼? 當這個情緒狀態出現時,是要去疏導的。 這樣,我們對治療結果以及預期的評估才能更加客觀。
我們都會因某件事情引發相應的負性情緒體驗,當我們碰到不願意或沒能力面對的問題時,會讓自己退縮到一個自我感受的感覺安全狀態,似乎,就可以不用去面對,其實是逃避。 如果一定的時間內,是可以降低焦慮的。 但長時間陷入負性情緒中,對康復是沒有好處的,就要察覺到並尋找積極的應對方法。
首先,是要面對真實自己。 在以往的生活經歷中是否經常出現負性情緒? 通常負性情緒會持續多久? 如果長期在一個持續性的負性情緒中,這種情緒狀態就是來自我們童年的成長經歷和認知模式帶來的相關情緒體驗。
負性的情緒會影響到生活方方面面,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和人際關係等方面帶來很多困擾。 如果我們自己想改變,但找不到辦法時,就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獲得支持。
在我臨床當中發現腫瘤病人出現上述這樣的問題都非常普遍。 當出現這種負面情緒的時候,很多朋友會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內疚、自責。 我們首先要明白,這是個由患病事件引發的合理的情緒狀態。 其次,我們要評估我們這個度是否合理,是否伴有過度的焦慮或者不切實際的恐懼?
情緒模式,對應個性特徵
個性特徵跟童年成長經歷有關係。
認知模式和童年的成長經歷有關, 一旦形成就具穩定性。 當認知模式沒有發生改變時,對事件的評估結果不會改變。
如果對治療的結果總是往壞的方面去想,我們就要想想,以往我們是這樣子嗎? 我們只是針對這個疾病呢,還是以往也如此?
這樣的評估就可以讓我們更清晰明白自己負性情緒是怎樣引發的? 如當下是由疾病引發的一個情緒狀態,這是應急反應,是合理的。
如果說是個性特徵,遇事情總往壞處想,那就是認知模式和個性特徵,是你童年經歷的生命烙印,成為了你性格特徵穩定的一部分。 當我們察覺到,是因認知模式和個性特徵所累時,就要積極就去面對這樣生命狀態,清理情緒垃圾,尋求積極資源。 接納自己。 擺脫負性情緒模式的捆綁。
隨著認知改變,對事物的評估結果自然會改變。 而結果是引發情緒的關鍵所在。 情緒跟免疫力有直接的關係。現代醫學表明:身心疾病占到患病因素的70%,而社會性因素只佔10%,60%是心理因素。所以,心理支持在腫瘤康復當中,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察覺自己的情緒,是否合理? 要有能力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我的認知是不是要去改變? 我怎樣才能有能力處理我們內心的一些焦慮抑鬱、恐懼、無奈、不滿、憤怒、恐懼、悲傷? 當情緒不再是影響免疫系統的重要因素時,我們的自我療愈旅程就開始了。
在康復中,家庭的支持系統也很重要,我們的家庭關係的良性互動非常重要。 家人、朋友、以及我們周邊的人際關係,都是康復路上溫暖陪伴者,會給我們帶來內心給養,是不可忽視的積極資源。
當我們成長到可以與情緒和平相處的時候,我們就會找出應對情緒的方法,也就有能力察覺當下的情緒狀態,尋求有助於我們積極的資源及更理性的思考方式。
在完成常規的臨床治療後,我們還需要為自己的康復去做努力,根據我們自己的疾病狀態,尋求專業的醫療機構,通過多學科專家評估和指導,制定全面合理地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每個人的身體體狀態都是不一樣的,別人的治療方案和相應的結果。 不見得是我們也一定會面對那樣治療結果。 每一個治療方案,與臨床醫生充分的溝通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方式的改變
其實我們疾病的控制與康復,與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 這也是需要為我們自己努力的。 比如說合理飲食結構、運動,以及自我成長與探索。
既然,我們知道腫瘤就是身心疾病,與情緒是有直接的關係。 那就感謝疾病讓我們懂得當我們碰到情緒問題的時候,就要積極地去面對,梳理並去干預,尋求資源, 獲得周圍的朋友支持,尋求專業心理的指導。
獲得更好的生命質量
我邀請大家開始學會察覺自己的情緒,察覺自己內心的需求,慢慢的,我們就會知道,我們的負性情緒從何而來,恐懼、焦慮等情緒是否在合理的範圍,對自己的一些治療結果評估。
要查詢更多的專業資源,更確切地知道自己的治療方案內容,這樣也會降低信息不對應引發的擔心和焦慮。
當有一天,我們可以很自如地和自己的情緒互動,我們有能力察覺情緒,接納情緒,所有情緒狀態就會是生命的音符,跳動著,提醒著我們的存在。 這是我們生命的力量。
祝福大家在康復的路上越走越順利!
專家介紹
王泓
慈力聯合創始人、主任心理諮詢師
長期從事心理臨床與教學工作,10多年腫瘤心理諮詢與臨床經驗,接受意像對話、精神分析、家庭治療、音樂治療等國內外專業認證培訓,受邀參加第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國家註冊二級心理諮詢師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婚姻與家庭指導師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心理專業委員會會員
擅長
身心疾病、親子關係、婚姻與家庭關係及PTSD等問題的心理諮詢與乾預。
推薦閱讀:
慈力介紹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