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老黃瓜、土豆、紅小扁豆。
【客串】:鹽。
【可選】:乾香菇、姜、香菜、黑胡椒。
夏日食姜有利去濕,且令湯味道更鮮。乾香菇也增加湯的鮮味。即便沒有它們,湯也很鮮了。
【看圖,做美食】
1.紅小扁豆用清水浸泡一兩小時,瀝去水。湯鍋放入適量常溫水或開水,加入紅小扁豆,開始煮。
紅小扁豆可以多放些,湯更鮮美。
2.姜去皮拍扁,土豆去皮切塊,老黃瓜去皮去籽切厚片,鍋里水開後放入全部食材,加適量鹽一起煮。
若用乾香菇則提前泡發,泡菇水可以煮湯,菇切成小粒,與其他食材同煮。
3.慢火煮至所有食材軟熟後停火。
紅小扁豆和老黃瓜都要煮得軟爛。嚐味道是否需要加鹽,依個人喜歡加入香菜,磨入黑胡椒碎。
朋友說,女兒小時候曾對她說,媽媽你做的飯吃了肚子疼。在那段時間,她常跟孩子爸爸吵架,不快樂。
周兆祥博士在香港的生食餐廳有一個規矩:“不快樂的人,不許進廚房”。
周博士還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小伙子,身體一向健壯,有一段時間卻突然健康狀況很差,去醫院也檢查不出原因。
偶然遇見周博士,他細細詢問,果然那段時間,小伙子的父母親離了婚,母親不能釋懷,每次在廚房做菜時,一邊切菜一邊咒罵前夫。
周博士知道這便是根源。做菜人的負面情緒傳遞到了食物中,吃的人便接收到了這些能量,導致莫名的健康問題。
小伙子明白後回去勸慰母親,母親放下了對父親的怨恨,小伙子又恢復了健康。
我自己也體驗過,同樣一道菜,心情好的時候做出來美味,心情不好的時候,做出來大家都說難吃!那時自己不明白,明明用的是同樣的食材,同樣的步驟!
接下來要講一個最近發生的故事。
前些日,我坐在屋外的椅子上,用電腦整理資料。身邊是綠色的草地,木質的鞦韆,心情甚是舒暢。
朋友端來一碗湯,輕聲說:“這是我剛煮的,你試試味道?”
我嚐了一口,湯很鮮。謝過朋友,我合上電腦,小口品嚐,喝完了一小碗湯。突然感到一陣困倦,眼皮睜不開的感覺。
接著心裡冒出了一連串念頭:怎麼喝一碗湯就這麼困呢,難道我的身體不能再吃人間煙火了嗎?不對,或者是湯的食材太雜?不對,只有三樣,也不算多。又莫非……
在沒有答案的混亂中,莫名的不安感開始滋生。
我努力想清醒過來,卻依舊兩眼沉重,雜念叢生,不受控制的感覺很快演變成焦慮,能量一直往下沉。
終於,意識裡出現一個念頭:是食物裡的能量!想必是朋友心情不佳,不應是我的問題。
我奔去廚房,劈頭蓋臉地問:“你剛才煮湯時,心情好嗎?”
與我期待的回答相反,朋友臉上笑成花:“心情很好呀!”
我繼續追問:“那你煮湯時,心裡在想什麼?”
他笑盈盈地一邊忙著手裡的活,一邊說:“我在想呀,你喝了湯,就消除了疲倦,消去了不安和焦慮。”
我:“等等,你再說一遍,你剛才心裡在想什麼?”
“我在想,你喝了湯,就消除了疲倦,消去了不安和焦慮。”
好了,我明白了。疲倦、不安、焦慮。三個關鍵詞完全吻合。
可能前晚用腦過多,早上稍有點累,我隨口表達了一下。不安和焦慮,近來只是偶爾覺察,並練習轉念,沒想到這些都被朋友記在心裡。
朋友這一番深度“祝福”,將這些能量傳遞在湯裡,讓喝湯的我複習體驗了這些情緒。
明白到這一點後,我從剛才的迷糊中恢復了正常。聽到我這一通陳述,朋友瞪大著眼直發楞。
我趕緊解釋,比如說,當我喉嚨疼,我的祈禱不要說“喉嚨不疼”,而應說“我的喉嚨很舒服,很清爽”。
正面陳述,專注和表達自己想要的。通過經常練習,會漸漸熟練自然起來。
我走到爐子上的那鍋湯麵前,輕聲對它說了一些愛語,然後將它端出來,大家一起吃晚餐。
湯很美味,吃完人很精神。剛才經歷的那些,彷彿是個夢境。
所謂美食,就是讓人吃出愉悅和幸福。既然如此,所謂廚藝,就是讓自己愉悅和幸福。
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