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出生體重
那一天,孩子已從父母選取了其獨特的遺傳因子,包括身材。但是在胎儿期,母親的影響會較大,胎兒生長反映著母親的身材及飲食營養。
產前的超聲波能測出胎兒大小,即使發現比平均胎兒細小,只要屬於正常範圍,就不必擔心,切勿採取過量飲食企圖改變,否則母親可能變成肥胖,甚至患上妊娠糖尿病。
事實上近年來,香港愈來愈多孕婦患妊娠糖尿病,若不及時矯正,胎兒會長得太大太重,導致難產。出生後,不僅僅母親,孩子都更容易患糖尿病。
懷孕期間,母親營養不良導致胎兒沒有長好的情況,主要發生在第三世界,或受天災戰爭影響的地區。在香港,這種情況甚少發生;另一方面,成年人營養過多,反而非常普遍。
在現今香港的孕婦飲食中,影響胎兒身高體重的熱量和蛋白質都是有多無少;不過,影響胎兒健康的維生素、微量元素、抗氧化物質等就有可能不足。選取健康飲食的確很有必要。
一般來說,在懷孕期間,母親增加體重不應超過11公斤或22市斤。
足月初生嬰兒體重平均為男3.2公斤,女3.1公斤。換句話說有一半嬰兒的出生體重會低於這數字, 屬正常現象。只要在2.5至4公斤的範圍,都是屬正常的。
02 高矮肥瘦
在兒童階段,孩子的高矮肥瘦,經常為父母所關注,究竟是由孩子的食量去決定他增高和增重多少,還是由孩子需要增高和增重多少,去決定他的進食量呢?
當飽腹感出現,大人會不想再吃,同樣孩子都有這種感覺,父母或者祖父母,不要因為他們的身高體重未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而去強迫孩子進食。
吃母乳的嬰兒懂得按照自己身體所需而決定奶量,家長不需要強迫進食。
換句話說,母親選擇好食物的質量,讓嬰兒去決定食量。孩子長大以後,胃口不再只受制於生理上需要,而是增加了社交和心理等因素,所以更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引導。
到了青少年時期,高矮肥瘦不再只有父母關注,孩子自己也同樣關注。大家都喜歡與其他同齡的比較,對於發育狀況的評價,很多時候都是頗為主觀的。
全班最矮不等於全香港最矮,也不等於營養不良。客觀的標準很重要。只要明白身高體重是有一個正常範圍,而且往往同父母的有相似地方,不需要過分擔憂。
有些人以為青少年隻長高不長重就是營養不良了。不是的。長期營養不良的人不會長得高。很多時,會發現父母或家族中也有高高瘦瘦的,這反映了遺傳。
營養過多的兒童長高會比其他人快,但由於成年高度是受遺傳所決定,所以發育後,增高就會停頓。此時,若體重仍然迅速增加,就會變成肥胖了。
在現今食物極其豐富的社會,增肥容易減肥難,家長只要明白生長規律,就不需要揠苗助長,甚至強迫進食,製造肥胖的下一代。
03 性發育年齡
當一位青少年突然增高得很快,就知道她/他已進入青春期。這時身上開始出現第二性徵,一般女性比男性早。
女性出現乳房發育之後的一年,或男性出現睪丸發育的兩年,會增高得特別快,俗稱飆高。經過生長高峰期後,增高速度會減慢,直至到達成年最終高度就停下來。
子女除了從父母遺傳最終高度外,還遺傳了開始發育的年齡,倘若一方曾經發育略晚,那麼子女就有機會稍遲發育,當其他同齡朋友一一飆高時,自己卻還在等待當中,看起來就會比別人矮。
相反,如果基因屬於早發育的,可能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自己在班裡很高,但到了成年就不一定算很高的了。
根據1993年香港生長調查發現,十分之一的女孩子在8歲前已經出現乳房發育,在11歲前已經來第一次月經。首次月經(月經初潮)平均年齡是12歲半。
要了解父母發育年齡屬早或遲,可以詢問母親月經初潮年齡,和父親飆高時的年齡。
如果女孩在六歲之前已經出現乳房發育,但沒有飆高現象,稱為單純性乳房發育;若出現飆高現象,醫學上稱之為性早熟,拍手部的X光片得知骨齡,有助於分辨兩者。
前者可能與兒童青少年營養有關,特別是進食過多動物性食物, 而後者則原因不明,有極少數與腦生腫瘤有關。
有個別孩子在嬰儿期就出現乳房腫大,這並不屬於性早熟,只是母親在懷孕期間把雌激素傳給了嬰兒,這種影響是暫時的,兩歲前會自然消退。
0 Comments